CCF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专委会“走进东华大学”活动顺利举行


2023年9月16日下午,应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邀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软件工程专委会与系统软件专委会联合举办了专委走进高校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多位国内软件领域的杰出学者与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师生,共同探讨了软件工程与系统软件领域的前沿课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四位专家进行技术报告,他们是CCF系统软件专委会主任、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金芝,CCF软件工程专委会主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李宣东,CCF软件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及教授彭鑫,以及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及教授马晓星。与会人员包括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方志军、书记杜明、副院长石秀金、副院长常姗,以及百余名学院教师及学生。
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方志军教授,首先代表学院热烈欢迎出席本次活动各位专家,特别强调本次活动对加强东华大学与CCF的合作以及引导本院师生面向计算机及软件技术前沿确立科研方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议的报告环节由常姗教授主持。
马晓星老师的报告“人机物融合软件及其不确定性应对”探讨了人机物融合软件及其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性。他强调了人、机、物融合趋势,包括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超级自动化的发展,以及这种趋势带来的社会信息空间与物理世界的融合。马老师以软件定义一切的概念为例,说明了软件在现代汽车制造中的关键作用,并强调了软件构造方法的变革。报告还提到,随着人机物融合的发展,软件的角色已经从信息处理演变为应用价值观的主要驱动力,管理系统复杂性成为核心任务。马老师解释了软件的独特性,包括其逻辑性、灵活性以及对复杂性的管理能力。他指出,软件能够克服物理限制,支持自由的复用和组合,从而在处理系统复杂性方面具有优势。最后,他强调了传统软件工程方法与深度学习、自动控制等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在人机物融合系统中容忍和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彭鑫老师的报告“大模型时代的软件智能化开发:分析、思考与展望”对大语言模型在智能化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及其问题进行了分析。报告提到以GPT系统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许多软件工程任务中都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包括代码解释、需求分解、代码生成、缺陷修复等。这些能力在许多软件开发场景中都具有重要价值,有望大幅提升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大语言模型在支持大规模复杂软件开发上还存在多个方面的不足,包括软件开发的规模和复杂性的限制、缺少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精确性不足、软件开发中大量难以捕捉的“暗知识”的存在、对复杂系统的长期维护支持不足。在此基础上,彭鑫老师对于大语言模型在智能化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金芝老师的报告“泛在计算场景下智能化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聚焦计算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她强调了可靠性设计随着计算系统的发展和运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化。报告的关键观点包括系统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在人机物融合的计算场景下的系统自我认知、外部风险感知以及自我行为控制。系统可靠性与开发者经验、算法设计、系统实践、领域特性和使用场景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在系统设计中不仅要追求性能,还要预防不可靠性的发生。

  李宣东老师的报告“大语言模型:基于自然语言交互的人机协同软件开发与演化工具带来的挑战”主要阐述了大语言模型作为一种软件工具在人机协同的软件开发和演化工作环境中给人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大语言模型并没有改变人在软件开发与演化中的主导地位,软件开发与演化人员不仅要能够有效引导大模型生成对软件开发与演化更有帮助的预测性内容,而且要能够正确分析、理解和确认大模型生成的预测性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有可信保障的决策性任务、进而开发和演化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本次活动有利于促进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师生对于CCF以及软件工程与系统软件专委的了解,同时也将推动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与CCF软件工程及系统软件专委进一步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